什么是OneID?什么是主数据?
在探讨OneID与主数据(MasterData)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尽管OneID在本质上解决的是主数据所关注的问题——即数据的唯一性和一致性,但它采用的技术架构和应用场景与传统的主数据管理技术有着显著的不同。
OneID的概念、用途及实现逻辑
OneID的定义
OneID,字面意思为“一个身份识别”,起源于阿里巴巴数据中台的概念。它指的是通过统一数据萃取技术,将来自不同渠道、不同来源的用户身份标识(例如设备ID、手机号、身份证号、邮箱地址等)映射到统一的ID上,形成用户在整个企业生态中的唯一身份标识。OneID的核心思想是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通融和整合,为企业提供全面的用户画像和精准营销能力。
OneID的用途
用户在不同平台、不同设备上无需重复登录和验证,享受无缝衔接的服务体验。关联用户在不同渠道的行为数据,形成全面的用户画像,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基于用户画像,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提高营销效果和转化率。通过统一的身份管理,增强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并遵守相关的数据保护和隐私法规。
OneID的逻辑与实现
OneID通过ID-Mapping技术,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UID映射到统一的ID上。实现过程包括数据收集与清洗、ID-Mapping、数据关联与整合以及应用与优化。技术体系通常部署在数据中台,通过对各种UID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形成统一的Mapping关系。
主数据的概念及其与OneID的关系
主数据的定义
主数据(MasterData)是指系统间共享的数据,如客户、供应商、账户和组织部门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在企业内跨越各个业务部门被重复使用,具有高价值和高共享性。
OneID与主数据的关系
尽管OneID和主数据都致力于解决数据的唯一性和一致性问题,但它们在应用场景和技术实现上存在显著差异:
应用场景:OneID主要应用于ToC业务,解决不同渠道、不同来源用户身份的统一映射和识别问题;主数据更多应用于ToB业务,解决企业内部异构系统之间数据不一致问题。
技术实现:OneID采用OLAP(在线分析处理)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将各种UID映射到统一的ID上;主数据则强调从源头统一标准,定义唯一编码,各异构系统都依据统一的标准执行。
OneID的应用场景与实现原理
应用场景
1.机场客户服务:如大兴机场的“一证通关+面像登机”服务平台,旅客仅凭有效订票证件即可享受全程无缝服务。
2.数字营销:在广告、电商等领域,OneID帮助广告主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提高投放效果和转化率。
3.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通过OneID技术,为客户提供跨平台、无缝衔接的金融服务体验。
4.医疗健康:在医疗领域,OneID技术实现患者身份信息的跨平台共享,简化就医流程。
实现原理
OneID的实现包括数据收集与清洗、ID-Mapping、数据关联与整合以及应用与优化。过程中,结合业务规则、机器学习、图算法等算法,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UID映射到统一的ID上,形成全面的用户画像。
数据中台、OneID与主数据的整合
在很多数据中台的解决方案中,主数据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中台通过数据采集、清洗、治理,再以标准接口服务的形式提供出去。主数据更强调在数据产生之前定义数据标准,建立数据管理流程,并在数据产生的过程中对数据质量进行校验,从源头进行数据治理。
数据中台和OneID是在有了数据之后,进行数据治理,形成数据资产并提供数据服务。主数据则可以作为数据中台的一个数据源,为其供应高质量的数据。站在整体解决方案的角度,将主数据治理提前,对于传统企业来讲可能是不错的解决方案。
注意事项与总结
在构建OneID体系时,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数据保护和隐私法规,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2.技术选型与兼容性:选择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OneID技术方案,确保与企业现有系统的兼容性。
3.持续优化与迭代: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和数据量的增加,OneID体系需要不断优化和迭代。
OneID和主数据虽然在解决数据唯一性和一致性问题上有所重叠,但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技术实现方式。OneID常应用于ToC业务,强调数据的通融和整合;而主数据多应用于ToB业务,强调从源头统一数据标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支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